首页> 实时讯息>

差评玩“消失” 信任亦丢失

时间:2025-07-10 16:02:00

近期,有不少消费者反映,自己吐槽某商品不好用的差评帖,莫名其妙就消失了。与此同时,好多直播电商平台的差评区里,充斥的竟然都是各种好评。(7月8日央视《财经调查》)

如今先看评价再购买,已经是不少朋友网购前的“标准动作”。只是,当你看到那些动辄过万、99%以上的好评率,质疑其数据真实性之余,是否也会感到困惑,“差评”去哪儿了?

事实上,早在前几年,部分网购平台已不再设置“好中差”的直观分类,取而代之的是以关键词的形式呈现评价。然而,这些关键词评价不仅以正面居多,而且为数不多的负面评价还会被“折叠”起来,若你不主动点开,基本上不会看到。更有消费者反映,自己打出的差评常常出现“仅自己可见”的情况——当其使用其他账号浏览时,却发现差评迟迟刷新不出来。由此可见,或许差评并非“消失”了,而是被人为“雪藏”了。

网购平台的评价系统或已不可轻信,那主打点评属性的社交平台呢?遗憾的是,它们也已“沦陷”。除了充斥着各式各样真假难辨的“夸夸帖”之外,还有各种隐藏在替代暗语里的水军机构。它们的刷评策略更加简单粗暴——直接通过招募普通用户伪装成“已购用户”,在评论区大量发布颇具诱导性的虚假好评。比如“后悔没早买”“用过都说好”等常见话术,有的更是“踩一捧一”。总之,用户若一时不慎,确实容易被其带偏。

为何商家和平台都热衷修炼“差评消失术”?无非利益驱动使然。对商家来说,一个好评或许不能带动多少销量,但一个差评却有可能“连累”一片。这不只是担心差评会劝退消费者,更忌惮平台的算法惩罚,比如减少曝光量、流量推送等。这对于“靠流量吃饭”的网店而言,无疑是掐住了命脉,对差评避之不及也不难理解了。

平台作为管理者,本质上仍是流量利益共同体,与商家存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紧密联系。这反映到评价体系上,常见于平台对评价的差别对待,比如为刷好评“开绿灯”,对差评却反复“审校”。此外,差评常伴随着消费纠纷,也意味着需平台介入处理,耗时耗力不说,还有可能引来法律风险。既然大大方方地“亮差评”吃力不讨好,平台自然更倾向于“一蔽了之”。

差评或许可以隐藏,甚至“消失”,但体验却不会。企图用虚假“零差评”来糊弄消费者的商家,大多都会被居高不下的退货率“教育”。对平台而言,虚假好评换不来回头客,却有可能唤来更多“射利之徒”——看似商家、刷评者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实则代价是透支平台的公信力。商家口碑崩了,或许换个名字就可重新开张;而平台信任塌了,这笔账恐怕就难算了。

说到底,真正健康的电商生态需依托真实评价推动商家优化产品,而非掩盖问题。(陈文杰)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