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两家行业龙头遭消费信任质疑

时间:2025-05-23 10:12:00

近日,乳业龙头晨光乳业因为商标问题被质疑,与此同时,在生物医疗领域,华熙生物也陷入了一场纷争,它们不约而同地陷入了怎样的危机?

●南方日报记者 李劼 周中雨

统筹 姚翀

商标之疑

“供港壹号”不供港

继“千禾0酱油”“壹号土猪”商标风波后,深圳市晨光乳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晨光乳业”)生产的“供港壹号”牛奶近期也被质疑实际并未供应香港,而是玩商标游戏,存在误导消费者的嫌疑。

客服回应模棱两可

南方日报记者咨询晨光低温乳品旗舰店,其客服表示:“供港壹号”品牌起源有着“保深供港”与“乳业改革”的历史使命,不仅为粤港澳大湾区高品质鲜奶供应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国家赚取了大量外汇。

对于目前“供港壹号”到底是否供港,客服则表示供港壹号产品自诞生以来有在香港售卖,但是目前售卖数据不方便对外公布。

值得一提的是,记者梳理发现,晨光乳业客服回应一直在变化。此前有媒体报道中提到,晨光客服称“供港壹号”是2017年为纪念香港回归20周年推出的纪念版包装,且承认该产品“并不供应香港”。

还有媒体报道,晨光乳业方面表示,香港的供港壹号产品与内地产品的内容物标准一致,且符合香港标准,在包装的字体上有繁体和简体的区别。

更早地,记者发现,2024年9月,供港壹号官方小红书账号曾经回复消费者称,产品有源奶供港历史,过几个月成品奶也会在香港上市。

官网资料显示,深圳市晨光乳业有限公司创建于1979年,是深圳市光明集团有限公司全资企业,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专业乳制品企业。自1979年建厂以来,晨光乳业累计出口香港超30万吨鲜奶。

多个“供港”相关商标被驳回

对于消费者来说,“供港”等同于“供应香港”,暗示产品专门供应香港市场,有专门的“供港标准”。

“中国内地跟中国香港的食品安全标准是不一样的,供港的产品应该更符合香港那边食品安全条例,但并不代表说供港的产品一定比中国内陆的产品更好,目前国内的食品安全标准其实已经比较高的。”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副会长朱丹蓬指出。

虽然如此,但是还是有不少消费者认为供港产品普遍具有“更高品质”,由此,一些企业在商标注册和产品营销中也会看重这一点。

据报道,晨光乳业多次申请“供港”相关商标,包括“供港”“直供港”“供港壹号”“供港贰号”等,但多个申请被驳回、不予受理或驳回审查中,其中,“供港壹号”商标注册成功,商品及服务包含肉、牛奶等。

在晨光乳业的产品矩阵中,“供港壹号”相关产品是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官网品牌产品页面,共有11款供港壹品的产品。其中,低温奶品有8款,常温奶品有3款。

值得注意的是,晨光乳业并非唯一看重“供港”字眼的企业。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中国商标网上搜索“供港”商标,共检索到123件商标,包括“供港菜”“供港生鲜”“供港猪场”等,但其中多数商标申请均被驳回。

这样的“心机商标”不在少数。有网友晒出“树上熟”水果,吐槽“半盒都是青的”,原来“树上熟”是商标。还比如“壹号土猪”,“壹号土”是商标;“德子土鸡”中“德子土”为商标;“千禾0酱油”,“千禾0”是商标……

有律师指出,若商标暗示产品实际未履行的特性(如“供港”却未供应香港),可能因违反《商标法》第10条(禁止带有欺骗性的标志)被宣告无效。商标“文字游戏”扰乱市场秩序,但《商标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等已构建多维度规制体系。对企业而言,应摒弃投机心理,在商标设计和产品宣传中坚守诚信原则。

科技之争

玻尿酸遭到抹黑?

日前,全球最大透明质酸(玻尿酸)研发、生产及销售企业华熙生物在公众号发布了一篇“战斗檄文”《概念总在重演,科技永远向前》。6000字文章直指华泰证券、国金证券在内的多家券商发布的“玻尿酸过时论”,误导投资人和消费者,制造新的热门概念。

随后,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中国整形美容协会这两大行业协会联合发布声明,呼吁从业者及资本市场回归科学本质与商业文明初心。

被点名券商研报已删除

5月20日,华熙生物就此前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炮轰”券商研报一事进行了进一步说明并表示,公司已于上周向证监会反映,相信监管部门会问询有关机构,目前大部分机构已删除了错误研报,公司也接到了部分券商的道歉。

华熙生物在微信文章中表示,2022年开始,随着资本市场不断追求新的公司题材,重组胶原蛋白概念被看似幸运地选中了。为了营造比透明质酸产业更大的预期,围绕某重组胶原企业的研报中,出现了大量直接针对中国透明质酸产业的所谓“对比研究”。

文中提及10篇行业研报,涉及9家券商机构,华熙生物在该文章中直接点名了华泰证券(601688.SH)、安信证券、西部证券(002673.SZ)、国金证券(600109.SH)4家券商的研报。

以华熙生物援引一家证券公司发布的《巨子生物(2367 HK)始于胶原,不止胶原》为例,该篇研报提及,“与玻尿酸相比,重组胶原蛋白具有更多生物学特征,在美白、抗衰、再生、修复等领域具有更加多样化的应用场景”“相较于玻尿酸有潜在交联剂残留‘馒化脸’的风险,重组胶原蛋白在安全性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

华熙生物文章称,这些误导性“结论”伴随着随后兴起的“玻尿酸过时论”被媒体和自媒体红人广泛传播,形成了资本市场与消费市场的舆论共振。

截至目前,“口水战”中另一关键角色巨子生物未对此事发表任何回应。

业绩起伏的暗线

华熙生物发文驳斥券商研报的背后,有着一条医美行业龙头公司业绩起伏的暗线。

透明质酸具有良好的保水性、润滑性、黏弹性、生物降解及生物相容性等物理生物特性,在医疗、化妆品和功能性食品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玻尿酸作为轻医美针剂注射项目的经典,备受市场青睐。根据巨子生物招股说明书,2023年我国玻尿酸注射市场规模约298亿元。

不过过去几年,市场经历了显著变化。

华熙生物官微文章中提及的券商研报,有部分聚焦港股上市公司巨子生物(02367.HK),主打透明质酸的华熙生物,和主打重组胶原蛋白产品的巨子生物,近年来在资本市场遭遇不同境遇。

“全球重组胶原蛋白的领导者”,巨子生物官网给自己如此定义,2022年上市的巨子生物,超八成收入来自以重组胶原蛋白为基础的护肤品,旗下拥有可复美等品牌。2024年,巨子生物毛利率达82.09%,比珀莱雅高了10多个百分点,高达37.22%的净利率更是珀莱雅两倍还多。2024年巨子生物的收入、净利润分别达到55.39亿元、20.6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了57.07%、42%。同年,华熙生物的收入、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3.71亿元、1.74亿元,分别同比下滑了11.61%、70.59%。

截至今年5月21日,华熙生物报收52.61元,总市值为253亿元,股价较高点跌超80%。

另外两家与华熙生物并称为玻尿酸“三剑客”的企业爱美客和昊海生科进入2025年以来,股价同样出现下跌,市值缩水。‌

凭借全球玻尿酸龙头的江湖地位,华熙生物的护肤品等业务曾一路起飞,如今它及玻尿酸同行的江湖地位正遭到来自重组胶原蛋白相关企业的冲击。

华熙生物董事长赵燕曾公开谈道:“大家都知道华熙生物最近两年有比较大的业绩调整,这样的调整有一部分原因是市场的原因造成的,更大的有一部分原因是我意识到我们组织、人才没有跟上时代的变化而主动踩了刹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