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48年后,75岁的姐姐见到了21岁的弟弟

时间:2025-07-27 16:12:00

‍‍‍‌‍‍‌

“三弟,48年了,我终于见到你了……”

7月19日,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烈士陵园,75岁的张其芬老人蹲在张其芳烈士的墓碑前,指腹反复摩挲着碑上“张其芳”三个鎏金刻字。冰凉的石碑透过指尖传来凉意,让她想起张其芳走的那天,也是这样凉的天气。

张其芬在墓前悲恸,诉说着48年来的思念。

张其芬抱着弟弟张其芳墓碑痛哭。 摄影余润强

这场跨越近半个世纪的相见,要从1976年冬天说起。那年20岁的张其芳,从贵州贵阳的家乡应征入伍,成为贡山县独立营2连战士。临行前,大姐张其芬往他行囊里塞了一壶米酒,母亲特意做了他最爱吃的黄粑:“等过年回来,妈再给你做。”母亲的话犹在耳边,却成了永远无法兑现的承诺。

1977年11月10日,大雪袭击了高黎贡山,贡山县城至独龙江的许多电杆被冲断,电话线多处压断,独龙江与外界的联系全部中断。为抢修被暴雪冲断的通信线路,张其芳和4名战友冒雪进山,浓密潮湿的山雾笼罩着海拔3750米的黑普雪山,探路的张其芳不慎滑落百米深崖,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1岁。

“当时听到弟弟去世的消息,怎么也不敢相信,他离家不到一年,一个月前我们才通了信。”张其芬回忆道,自己和弟弟张其芳每个月都有书信往来,弟弟总在信里描述戍边生活的点点滴滴。弟弟牺牲后,母亲表面坚强地安慰家人,说儿子是为国捐躯,很光荣。但每个深夜都会偷偷拿出压在枕头下的照片反复摩挲。父母离世前,还念叨着想去独龙江看看儿子守护过的地方。

“最小的侄孙刚满3岁,最年长的我已经75岁,这趟路,三代人都得去。”今年5月,张其芬与家中弟妹商量,想要完成父母的遗愿。在征集了家人的意愿后,一行24位带着三代人的思念踏上“面亲”的旅途,从老家贵州贵阳出发,辗转千里来到独龙江畔。

独龙江烈士陵园。 摄影马铭阳

这是张其芬第一次踏进独龙江。盛夏的独龙江细雨斜织,空气中还有些凉意,前往陵园的路上遍布青苔,张其芬攥紧手中的保温杯,迈着沉重的步子走向陵园。

陵园建在半山腰,正对着独龙江的方向。张卜、刘清国、邱旦史、孔玉录、张其芳、齐当此、庄云、于建辉八位烈士的八座英烈墓,沿着缓坡排列,像两列沉默的卫兵,静静地矗立在高黎贡山上。张其芳的墓碑位于第一列中间位置,碑上的照片与家中珍藏的那张一模一样。

一进陵园,张其芬一眼看见了弟弟的墓碑,她颤颤巍巍地走了过去,蹲在墓碑前,泣不成声。

杨朝富站在不远处,望着这一幕红了眼眶,四十多年了,每每提到二舅张其芳,母亲张其芬总是忍不住落泪。

张其芬从背包里拿出块黄粑,用手撕成小块摆在碑前。打开了保温杯,将里面的东西倒了出来——那是故乡的米酒,是按母亲的法子,用灶火慢慢煨热的。48年的时光好像在这一瞬折叠:她看见年轻的弟弟蹲在老家的灶台前,抢过母亲手里的黄粑面团;又看见母亲每个除夕都在餐桌旁多摆一副碗筷,米酒温了又凉、凉了又温。

临别前,张其芬和家人一起向陵园里的英烈们默哀致敬、敬献鲜花,还用从家乡带来的泉水小心擦拭了每块墓碑。

家属为烈士献花。 摄影余润强

独龙江边境派出所所长张启雷带着民警辅警一起,向英烈庄严敬礼:“我们永远铭记,在那段筚路蓝缕、栉风沐雨的峥嵘岁月里,一代代戍边人用青春热血铸就的巍峨丰碑。”

英魂不泯,浩气长存!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云南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