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行业普涨花旗却降级“沽售”,荣昌生物42.3亿美元大单引质疑

时间:2025-07-01 21:58:00

7月1日,A股创新药板块迎来强势上涨,多只个股涨停。政策面上,国家医保局、国家卫健委近日发布《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加大研发支持力度、促进创新药进医保等利好方向。

作为“A+H”两地上市的创新药企,荣昌生物A股(688331.SH)当日收涨13.04%,报68.39元/股。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花旗发布研报,将荣昌生物港股(09995.HK)评级由“买入/高风险”下调至“沽售/高风险”,目标价维持32港元不变(“沽售”即建议卖出)。由于香港假期,港股当日休市,前一交易日(6月30日)荣昌生物H股收报54.45港元/股,下跌1.98%。

这种反差在荣昌生物近期的市场表现中尤为突出。今年上半年,创新药板块整体走强,荣昌生物A股和H股分别录得100.93%和278.13%的显著涨幅。但花旗认为,其H股近期上涨主要源于市场“过度乐观的预期”。

乐观预期的背后,是荣昌生物长期深陷的行业共性难题——持续巨额亏损。在拥有财务记录的七个完整年度里,荣昌生物亏损了六年:2018至2020年归母净亏损分别为2.70亿元、4.30亿元、6.98亿元,呈扩大趋势;2022至2024年亏损额更是高达9.99亿元、15.11亿元和14.68亿元。

2018年至2024年,荣昌生物年度归母净利润。图片来源:同花顺iFinD

目前,荣昌生物仅有两款商业化药物:泰它西普(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关节炎)和维迪西妥单抗(用于胃癌及尿路上皮癌适应症)。6月26日,公司公告称,将泰它西普在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独家开发和商业化权利授权给美国生物科技公司Vor Bio。交易对价包括1.25亿美元现金及认股权证(4500万美元首付款及8000万美元认股权证)。此外,基于临床开发进度及上市的销售情况,Vor Bio公司还将支付最高可达41.05亿美元的临床注册及商业化里程碑付款,以及高个位数至双位数销售提成款。

图片来源:公告

创新药对外授权达成合作本是重大利好,不过让市场意外的是,这次BD(商务拓展)授权却带崩了公司股价。6月26日开盘后,荣昌生物A股、H股均出现大跌,其中荣昌生物A股一度“20cm”跌停,H股一度暴跌逾25%。截至7月1日前的三个交易日(6月26日、27日、30日),其A股和H股累计跌幅分别高达18.63%和18.79%。

市场反应如此负面,核心在于对交易本身的质疑:

花旗报告指出,荣昌生物向VorBio授出泰它西普大中华外独家开发权……金额及合作力度均低于市场预期,投资者期望与全球大药厂合作预付额为数亿美元。

另一方面,市场认为荣昌生物选择的合作方Vor Bio风险较大。公开资料显示,Vor Bio是一家2021年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截至6月27日,Vor Bio市值仅为1.11亿美元。其长期无收入且亏损严重(2023、2024年净亏均超1.1亿美元),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该公司账面现金为5000万美元。当地时间5月8日,Vor Bio发布了一份大比例裁员及结束临床和制造业务的新闻公告,其中包括计划裁减147名全职员工,即公司现有员工基础的约95%。

鉴于Vor Bio经营现状,其支付首付款及未来履行协议的能力存疑。此外,有观点认为荣昌生物表面是产品“出海”,实质更像是用泰它西普换取了濒临倒闭的Vor Bio控股权(荣昌生物方面将获得Vor Bio经扩大总发行股本的23%)。

截至发稿,荣昌生物未就风口财经的相关问询作出有效回应。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质疑与荣昌生物自身的财务状况叠加放大了市场忧虑。截至2024年末,荣昌生物的货币资金为7.62亿元,短期借款为10.84亿元,较上年末增加8亿元,长期借款(含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为14.8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40亿元,资产负债率由上年的37.82%上升至63.88%。

一面是行业政策暖风与板块普涨,一面是自身核心交易引发信任危机;一面是股价翻倍式上涨,一面是连年巨额亏损的残酷现实——荣昌生物正深陷巨大的反差漩涡之中。而泰它西普BD能否成为其扭转经营困局的关键,答案只能等待时间揭晓。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记者 张亭旺)

(本文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编辑:孙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