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言说:“我不够成熟,不够圆滑,不够老练。没关系,我只不过是一个晚熟的人。”原来莫爷爷是我的同类。
——这些话都很好,但我不能掠美啊。这些话,还有许多类似的话,“鸡汤语”或“仙方句”,都不是我说的。
以上对话,来自作家莫言在个人公众号上最新发布的文章,标题为“莫言打假系列”,全文澄清此前在网络盛传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霹雳”等5句话并非自己所言。
这不是莫言首次在线辟谣,被类似“伪名言”困扰的也不止莫言一人。正如该篇文章评论区网友热评:“鲁迅:我就吃亏在不玩自媒体”,一句调侃引得数千条点赞。说到鲁迅,确实是名言造假“重灾区”,北京鲁迅博物馆还上线过在线检索系统,不少人拿着笃信多年的鲁迅名言去验证,结果却是“查无此句”。
事实上,很多名人都曾在网络上“被发言”。打开社交平台,“余华人生金句 一针见血句句戳心”“马斯克那些让人热血沸腾的话”“张爱玲最通透的六句话”等话题层出不穷,动辄上万的阅读量与百余条跟帖也彰显出这些话题的“含金量”。一段鸡汤文字打上“某某说”的前缀,便让不少网友深感共鸣,使其在一次次转发与评论中流传愈广。
为何“伪名言”会如此泛滥?或许可以从“产出者”与“接收者”两个方面究其原因。
对产出者来说,网友的“共鸣”就是原动力,折射出“流量至上”思维的流弊。他们以零成本炮制“鸡汤语”或“仙方句”,再以台词形式附加在名人访谈截图上,如此以假乱真,让充满煽动性的碎片文字成为饱含深意的人生哲理。待流量聚合后,就有人开始做起情感辅导、网课售卖等文化商业服务,进而实现流量变现。于部分接受者而言,转发一句“某某说”远比读完一部名著“省事”得多,这样的“短平快”契合注意力稀缺时代下网友的阅读习惯,他们希望能以最“删繁就简”的方式获得一次思想与精神的充电。即使他们意识到这也许并非名家所言,也不影响一键转发以抒发当下情绪。
放任这样的“伪名言”广泛传播会有什么后果?其实本文开头就给出了答案。正如那位与莫言对话的年轻网友所言,一句网传鸡汤,让他觉得莫言是自己的同类。显然,“伪名言”已经影响了他对文学作品及其文化价值的基本判断,经典文本的严肃性被消解成一捧鸡汤粉末后,那些贯穿在字里行间的精神感召力也随之消散。退一万步说,当以后的青年提起史铁生,不再是母亲的脚印、旷野的无声、地坛柏树的年轮,不再是用残缺丈量完整的生命韧性,而只是一句几乎已成为网络名梗的“他们没把我当残疾人,也没把我当人”,那他用苦难凝结的思想光芒将不可避免的黯淡。
不止是“伪名言”,前段时间爆火网络的“AI复活老祖宗”,一定程度上也像是一场流量驱使下的“名人恶搞”。当范仲淹的“先忧后乐”被扭曲成“躺平宣言”,李白、杜甫、孟浩然的惺惺相惜成了“我爱你你却爱着他”的CP大乱炖,那些经受过千百年时间考验的文化理论体系被拆解成一句句瞪大眼睛的“灵魂拷问”,他们的作品被曲解成一段段网络热梗,或许也就偏离了文化科普传播的初衷。
要杜绝此类“伪名言”“名人恶搞”,除了网络打假工作外,更多的要从接受者层面努力。在碎片化阅读时代,重拾深度阅读与学习的习惯,不再专注于独字独句的“某某说”,而是全身心沉浸于上下文,感受流通其中的思想魅力。(柏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