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渔集团新建两个5万吨级客滚泊位正式投产运营,成功实现两艘大型轮渡船舶首靠。 图片由辽渔集团提供


渤海轮渡以安全、高效、低碳,海陆一体的物流配套服务体系成为大型物流企业海上出口的首选承运商。

辽渔集团全国大宗外贸进口冻鱼枢纽港优势不断放大,国家远洋渔业基地作用日益凸显。
提要
5月10日,来自港口物流、汽配运输、货代服务、生鲜供应链等多个领域的国内知名物流行业企业代表、我省及大连市相关部门负责人90余人,在辽渔集团参加以“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为主题的对接会议。会上,与会人员聚焦发展海洋经济,致力东北海陆大通道建设,畅所欲言。
会议期间,辽渔集团推介了企业在水产品中转贸易、客滚运输等方面的规模和比较优势,德邦物流等6家企业与辽渔集团渤海轮渡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各方承诺,将依托辽鲁海上大通道的通航便利,整合资源,优化流程,实现多维度平台对接与信息共享,提升运营效率、降低物流成本,通过打造区域性滚装多式联运示范项目等创新探索,携手构建渤海湾海上高效物流大通道。
5月的渤海湾,天蓝海阔。
辽渔集团厂区内,82.5万平方米的陆地上,车来人往,昼夜不息;170万平方米的大海上,轮渡穿梭,日月相伴。
这里,地理位置优越:地处环渤海的中心地带,距大连两座机场、大连火车站等核心功能区仅20余公里,离高速公路出口只有3公里之遥。
这里,枢纽地位突出:拥有12万吨保税和贸易功能的冷库群以及水产品等特色货物中转口岸等。年中转交易国内国际水产品130万吨,辐射全国30多个省、市和地区。
作为东北海陆大通道上多式联运的关键一环,被纳入国家首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的渤海湾客滚运输业,是辽渔集团引以为傲的“明珠”。
沈海高速(G15)是我国“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中最长的“一纵”,它的海上连接段,就是被称作辽宁半岛和山东半岛间“海上金桥”的渤海湾客滚运输通道。1989年,连烟航线正式开启客滚运输业后,因其运输能力的高效便捷,很快便获得“海上高速路”的别称。
赞美,有理有据。以从大连到烟台为例,两地间跨海通道距离为165公里,而陆运绕行距离达1400公里,采用公水联运的方式,可降低30%以上的运输成本。如,轿车乘船需要7小时左右,费用700元左右。从陆地绕行需17个小时左右,费用1600元左右,轿车乘船比陆路节省10个小时,节省900元左右费用;大货车则节约12小时至13小时,节省3000余元费用。
天然优势,也需后天的努力来激发。港口物流产业是汇聚资源、链接发展机遇的重要平台。按照“强枢纽、畅通道、聚资源、优服务”发展思路,在大连市和大连海关支持下,辽渔集团创建了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打造与国际接轨的高效、便捷口岸通关一体化模式和绿色通道监管模式,提升口岸整体通关效率。并建立了以客户为中心的全天候作业、全功能一站式服务平台,推动智慧港建设,实现货物实时追踪、全程监控和在线查询。围绕“两个中心、一个基地”目标,建设东北亚水产品中转贸易中心、东北亚客滚航运中心和国家远洋渔业基地的同时,物流服务功能优势越来越强。
目前,渤海轮渡、中远海客、中铁渤海轮渡3家航运公司从事渤海湾客滚运输业务,其中,辽渔集团旗下的渤海轮渡15艘国内领先的大型客货滚装船,在全部4条航线都有运营,年客运量280万人次、车运量70万辆次,在总体运力规模、航线覆盖率、市场份额占比、运营收益占比等方面均处于行业领先位置。
一直以来,辽渔集团积极探索客滚运输物流降本增效的新路径,发挥港口和客滚运输特点和优势,通过小批量、快捷化满足客户多元化、个性化需求,这其中,多式联运成效显著。近两年,辽渔集团将鞍本钢材散货船业务转换成“公水甩挂”港到门模式,推动鞍本业务量由最初年6000吨增长至14万吨,去年甩挂运输总量达到4万台以上。日产配件、奇瑞配件,从大连至烟台年运输量达2万余台。
作为中国外贸冻鱼第一大港,辽渔港口在货运业务方面的年冻鱼作业量占东北口岸近80%的市场份额、全国口岸60%份额,同时,冻鱼装卸效率达到70吨/小时,被公认为世界卸鱼最快的港口。这使辽渔港口不但成为东北亚重要的水产品流通中心,也极大地促进了辽渔集团冷链物流产业链条的完备。此外,在与上海宝钢、鞍钢集团本钢集团和东北特钢等大型钢材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同时,积极拓展北粮南运等新兴散杂货业务。
海风激荡,汽笛长鸣。决胜之年,决胜之战,辽渔集团正与合作伙伴一起,以全新的发展思路,把握重要战略机遇,在推动东北海陆大通道建设的背景下,向海图强,在构建渤海湾高效物流大通道的征程上,高速前进。
(辽宁日报记者 唐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