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邢台市人民医院放射科,医生轻点鼠标,一张肝脏CT影像在屏幕上展开。AI系统瞬间标记出红黄相间的血管网络,10分钟后生成诊断报告:门静脉高压风险值0.91,建议干预。这个由AI医生给出的诊断结果,帮助患者在早期识别并避免了肝硬化的风险。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医生通过AI三维模型分析肝脏血管影像。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李代姣 摄
“健康的肝脏像海绵,很柔软,而生病的肝脏会硬化。”邢台市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刘登湘向记者解释说,门静脉作为肝脏的供血“主干道”,一旦发生肝硬化,血流受阻就会压力飙升。肝硬化早期,患者一般感觉不到,等出现呕血、腹水等症状就已发展到晚期,此时治愈率不足30%,甚至会危及生命。所以,门静脉高压被看作肝硬化的“压力表”,一旦高压出现,就提示肝脏已经从亚健康进入危险状态。而如果门静脉高压初期能被及时发现、治疗,可以逆转40%的肝损伤。
但传统确诊需要静脉穿刺测压——将导管插入颈部静脉延伸至肝脏,患者面临出血和感染风险。“基层医院不敢做,无创诊断又非常依赖医生经验。”刘登湘说,AI系统的突破在于无创量化诊断:通过分析CT、核磁影像中血管扭曲度、血流斑点等64项人眼难以捕捉的特征,构建压力计算模型,无创、无接触诊断门静脉高压,经过训练和验证,诊断准确率将超过90%。

医生正在对照肝脏三维图像做研讨。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李代姣 摄
技术带来的改变不仅在预防与筛查,更延伸至手术室。记者在肝胆外科会议室看到,AI系统正将二维的肝脏CT转化为三维的肝脏图形,血管分支清晰可辨。
“过去术前需要2小时手动建模、规划方案,现在10分钟就能生成导航路径。”刘登湘操作着AI系统,屏幕上,当鼠标划过某条血管,立即弹出直径、流速数据及避让提示,“就像给手术刀装上GPS,复杂手术成功率从85%提高到98%。”

医生正在查看肝脏磁共振影像。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李代姣 摄
这项肝脏诊疗技术变革源于2023年,河北省科技厅支持此类场景创新,邢台市人民医院作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省级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开放诊疗场景,与上海商汤善萃医疗合作开展关键技术攻关。
医院提供匿名化病历影像数据,商汤医疗投入肝脏CT/MR智能手术规划系统,开放场景、数据共享、联合研发,破解了医疗AI的落地难题。
“开放场景让医院跳过了研发周期,直接解决临床痛点,更为基层输出标准化方案。”刘登湘说。
而对于技术提供方来说,开放应用场景同样意义重大。
“实验室技术必须经过真实场景的淬炼。”商汤医疗CEO张少霆表示,邢台市人民医院大量的诊疗数据和场景为模型训练提供了一个真实“考场”,新技术在这里直面真实的临床需求、复杂的数据和权威的专家用户,为优化产品设计、检验技术稳定性、实用性和价值提供了金标准。
张少霆在采访中透露,邢台医院日均百例的肝病诊疗数据使模型迭代速度提升3倍,特殊病例识别率从60%跃至80%。
更重要的是,AI医生能缩小不同地区医疗水平的差距,该成果正转化为推动医疗普惠的重要手段。在邢台的县级医院,医生也能通过远程系统调阅AI三维肝脏模型。“过去发现异常只能转诊,现在可以即时获得三甲医院的诊断支持。”刘登湘说。
据介绍,该系统将逐步向心血管疾病诊疗、肿瘤诊疗等领域延伸,并依托分级诊疗体系,在县、乡及医院推广,提高基层医疗水平。为“大模型+医疗”场景全流程落地打造河北样板,用创新之力守护生命健康。
文 字:李代姣
编 导:李代姣
出 镜:张荣鹏
摄 像:赵博轩
后 期:赵博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