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近年来,我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全面优化教师资源配置,高素质教师队伍不断壮大。
据统计,我省现有各级各类教职工94万余人,其中专任教师近77万人,教师队伍结构逐步优化、素质稳步提升、先进不断涌现,为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建设提供了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塑造过硬师德师风,名师名团队不断涌现
据教育部近日公布的消息,我省安徽理工大学矿山智能技术与装备教师团队、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教师团队被认定为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安徽大学自主无人系统技术教师团队等7个教师团队入围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一支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团队,成为创新与育人并举的标杆力量。
强化教育家精神培育涵养,需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更要做到知行合一。今年年初,安徽省陶行知纪念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档案文博院等7家单位被认定为安徽省首批师德涵养基地,为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了看得见、摸得到、学得好的平台。
我省还相继印发了贯彻落实教育惩戒规则、师德师风建设联席会议机制等文件,研制教师职业行为细则、师德师风建设责任追究办法等,建立常态化师德师风警示教育制度,为教师队伍建设拉起安全红线。
2022年以来,我省1553名教师、222个集体获全国、全省表彰,连续4年5名教师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最美教师”荣誉,人数与邻省浙江并居全国首位。
今年年初,“教育家精神”巡回宣讲活动在我省设立了6606个分会场,组织27.3万名师生通过网络集中观看,反响积极热烈。安徽师范大学教师张荻在观看完宣讲后表示,今后的教学中会将教育家精神更好地融入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持续优化教师教育,让班班都有“好老师”
我省强大的师资队伍底气还来源于全省10所省属师范院校为主体的师范生培养体系。近年来,这些高校不断优化培养结构,本科以上师范类招生计划占比已提高至62.8%。
全省还建立起教师多元补充机制,采取公费定向培养等方式,先后招录公费师范生,“优师计划”“硕师计划”“定向培养乡村教师计划”师范生累计2.8万余名,采取公开招聘(每年2万余名)、“特岗计划”(累计4.7万余名)、面向优秀退役运动员专项招聘(累计130名)等方式多渠道补充教师。
作为坚强后盾,我省省级财政在落实高校生均拨款的基础上,自2023年起,将师范生补助标准由500元每生每年提高至2000元每生每年,持续支持教师培养质量提升。
走上讲台实战演练,是师范生提升教学能力的关键。自2023年起,安徽师范大学开始开设暑期小学期,有针对性地对师范生实施“靶向训练”,为师范生全方位“充电补能”。为此,安徽师范大学每年从全国80余所著名中学精心选聘教学名师担任特聘教授,全面强化师范生全学段教学能力培养。名师手把手点拨加上多轮实战锤炼,师范生们站稳讲台就更有底气了。这些精心打造出来的“金牌师范生”,大部分毕业后都留在了安徽,为未来安徽的“名师方阵”储备好了力量。
我省还把实施“国培计划”作为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能力水平的重要抓手,2010年以来累计培训中小学教师133.4万人次,在教育部评出的120个优秀典型案例中,安徽就占了15个。
高端人才引育并举,引领发展作用凸显
在我省高校,每年有300名左右青年骨干教师被选派赴境内外高水平大学访学研修。根据《安徽省高校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支持行动方案(2023—2025年)》,我省正在大力推进实施中青年教师培养、高端人才引育、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高层次人才奖补等4个方面10个项目。
近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我省高校立项数连续多年保持10%以上增速。高校教师获得国家和省科技奖约占全省获奖总数的一半,撑起科研攻关的“半边天”。
为充分激发教师队伍活力,我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构建起评价科学、规范有序、竞争择优的教师职称制度,畅通教师职业发展通道。
目前,普通本科、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硕士以上学位占比分别达94.4%、59.4%,较上年分别提高2.1、5.9个百分点;全省义务教育阶段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占比由2020年的72.4%提高到2024年的85.2%。全省义务教育城市与农村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之比为1.09∶1,城乡差距明显缩小。
尊师还须惠师,让教师暖心安心。我省健全完善高校绩效薪酬制度,充分发挥绩效激励导向作用;在12个原国家连片特困县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制度,重点向村小和教学点倾斜、向条件艰苦地区倾斜;实施“励耕计划”,每年资助困难教师3000余人。
为了切实给教师减负,我省出台了《安徽省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清单》《安徽省中小学社会事务进校园省级白名单》,全省共设立134个教师减负投诉举报热线电话,让教师潜心、静心、舒心从教。
来源:安徽日报
审核:陈兆龙 编辑:胡霈霖 校对:解明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