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眺太原市双塔博物馆。

晋祠博物馆。
案例
持续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彰显“锦绣太原”历史文化特色
太原市文物局
简介
太原市厚重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文化遗产,是锦绣太原的一张金名片,也是加强文物博物馆工作,促进文化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宝贵资源。近年来,在太原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太原市文物局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保护方针,将博物馆作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突破口,通过制度先行、规划引领、多方参与、逐项推进、重视人才、交流互鉴等六方面措施,切实提升太原市博物馆数量质量,倾力建设凸显地方文化特色的博物馆之城,建起包括41座备案博物馆和65座类博物馆的现代博物馆体系,掀起了“到博物馆打卡去”的社会新风尚。
太原,是一座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和25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存各类不可移动文物2237处,馆藏文物18198件(套),总计逾25万件。同时,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计541处,其中38处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太原市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倾力打造凸显地方文化特色的“博物馆之城”,已形成特色鲜明的建设成效与创新实践。如今,太原市有各级各类博物馆106座,每5.1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到博物馆打卡去”成为人们的时尚,生动诠释着“锦绣太原”的独特魅力。
制度+规划,政策保障不断完善
博物馆之城的建设,离不开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与科学规划。目前,太原市博物馆事业科学发展已形成全方位、立体式、多层次的政策保障体系。
2020年,经山西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太原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出台博物馆领域地方性法规《太原市博物馆促进条例》,通过省级立法的形式保障博物馆建设,有效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2021年,出台《太原市非国有和行业博物馆市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事业建设热情,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统筹推进不同领域、不同层级、不同属性、不同类型博物馆均衡发展。2022年在全国率先出台《太原市类博物馆培育发展管理办法(试行)》,按照“筛选入库、梯队培育、提质升级、正式备案”的基本思路,引导类博物馆逐步达到博物馆登记备案条件,不断夯实太原市博物馆事业发展基础,实现太原博物馆数量与质量的双提升。
除上述政策引导,太原市编制《太原市“博物馆之城”建设总体规划》,为太原市博物馆之城科学发展提供依据,梳理规划基础、提出合理目标,对博物馆之城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并提出多项重点任务,引领推进太原市博物馆之城科学建设。规划遵循“完善体系、强化结构、均衡布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馆城融合”的原则,以“唐风晋韵锦绣太原”为特色定位,强化文博资源的梳理整合,彰显锦绣太原文化资源特色,最终形成一座“文化浓郁、特色鲜明、活力创新、享誉盛名”的“博物馆之城”。
该规划明确了依托晋祠、晋阳古城遗址等国有博物馆展示晋阳文化,依托太原市博物馆、双塔博物馆等展示千年府城文化,依托各个历史时期的太原红色文化遗产展示红色文化精神,依托工业遗产展示太原作为新中国重工业基地的历史地位,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民俗资源展示三晋非遗民俗文化,脉络不可谓不清晰。
2025年8月1日施行的《山西省支持新时代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再次明确,加快建设古建筑、黄河、长城、壁画、戏曲、西阴等富有山西特色的标志性专题博物馆,支持太原、大同、晋中、临汾、晋城打造“博物馆之城”。这意味着博物馆建设迎来政策红利,进一步促进山西各地的博物馆事业“活起来”“火起来”。
而太原,先行一步,“百馆之城”已经稳稳落地。
鼓励多方参与,盘活各类文化资源
在政策引领和规划设计下,太原市积极鼓励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博物馆建设,盘活各类文化遗产资源,推进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化。
一方面,印发《太原市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认养政策实施细则》,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本体的安全防护修缮、历史风貌维护、博物馆建设等活动。如,晋源区以太原古县城为依托,签订认养协议,充分利用古县城内文物保护单位,建设不同类型的博物馆,打造博物馆集群。
另一方面,大力推进“群众身边博物馆”建设。修缮开放唱经楼、关帝庙、普光寺、文殊寺等府城文物10余处,打造“小而精”“小而美”的群众身边博物馆和城市会客厅,充分利用太原市历年保护修缮的文物遗存,展示太原特色文化,让文化遗产融入市民日常生活。逐步推进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等建筑遗产的博物馆化利用,因地制宜探索有效可行的建设模式。
同时,积极探索“总—分馆”协同发展模式,以府城和晋阳古城遗址片区为重点,推动核心博物馆引领周边文物保护单位建设分馆,促进馆际资源流动,形成博物馆集落或集聚区,逐步实现了文物保护单位的可持续性“博物馆化”利用。
文物是博物馆建设的基础和支撑,山西省作为文物大省,在建设“博物馆之城”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对于省内其他市来说,太原市文物局党组成员、一级调研员秦建军认为,太原市建设“博物馆之城”的经验是可复制的。“让文物活起来,讲好本土特色文化,是山西文物工作者的一大任务。太原市文物局推进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建筑的博物馆化,让文物得到了最好的保护和利用,这是全省共有的资源特长,也是全省博物馆建设的突破口。我们想充分利用文物建筑等各类资源建设博物馆,逐步推动全域布局优化均衡,营造‘馆在城中,城在馆中’馆城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秦建军说。
立足特色,提升博物馆数量和质量
太原市在扩大博物馆规模的同时,始终将提升内涵质量和专业水准放在首位。秦建军表示,在博物馆建设上,太原市稳步推进山西古建筑博物馆建设项目,建成开放北齐壁画博物馆、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大力推进晋阳古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传承城市历史,打造文化新地标。2024年5月,太原市博物馆、晋祠博物馆成功晋级国家一级博物馆,实现市属一级馆“零的突破”,晋商博物院获评国家二级博物馆,山西烽火抗战博物馆获评国家三级博物馆。目前,太原市有各级各类博物馆106座,包括备案博物馆41座,类博物馆65座。
在提升博物馆数量与丰富类型方面,大力实施类博物馆培育计划,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博物馆建设。面向民间藏家、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上门主动服务,将太原孟家井陶瓷艺术博物馆、山西珐华琉璃博物馆等已具有博物馆功能的社会机构纳入类博物馆范畴,引导类博物馆逐步达到博物馆登记备案条件。
近年来,太原市将陈列展览作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太原历史文化的根本途径,持续推出精品文物展。2021年至今,推出“锦绣太原历史文化展”“天下晋商”“晋祠——中国祠庙园林之典范巡展”等150余场展览。其中,晋祠博物馆“万古一脉——晋祠博物馆基本陈列”、天龙山石窟博物馆“复兴路上·国宝归来——天龙山佛首回归特展”荣列国家文物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
此外,太原市各博物馆还加强馆校合作,发挥教育功能,2021年至今,举办线上线下活动2500余场。晋祠博物馆“晋心远扬——晋祠文化遗产传承及旅游体验综合项目”入选2022全国文化遗产旅游十佳案例。太原市博物馆“晋阳荣耀”主题研学实践活动入选全国首届“文化遗产研学优秀案例”,“何以山西”博物馆主题研学入选全国首届“文化遗产研学十佳线路”。
重视人才,加强文物机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是博物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太原市多措并举不断加强文物机构队伍建设。
太原市在深化机构改革中,克服全市机构编制大幅缩减的困难,不仅保留而且单独设立了太原市文物局,并增设正县级事业单位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在文物局机关增设革命文物科,增编3人,核增全额事业编制30名,全部用于引进专业技术人才。
2021年以来,为基层文博单位引进招录69名专业人才,进一步充实一线文博队伍,并定向培养20名文物全科人才输送各县区,有效缓解了基层人才短缺问题。2022年成功申领国家文物局考古团体领队资质,填补了太原市在该领域的空白。同时,高度重视讲解员队伍建设,提升人才待遇。按照《太原市文物系统合同制讲解员薪酬管理办法(试行)》,为优秀合同制讲解员提升薪酬待遇。
对太原建设“博物馆之城”,太原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玉伟表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在博物馆之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已逐步形成国有博物馆为主体、行业博物馆为骨干、非国有博物馆为支撑、类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体系,建立起主题鲜明、门类齐全、脉络清晰、布局合理的博物馆之城构架。未来,我们将充分利用历史悠久、遗存丰厚的太原府城、明太原县城、西山文化旅游经济带等区域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打造高质量的博物馆集群,彰显‘锦绣太原’历史文化特色,提升太原文化品位、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贡献力量。”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南丽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