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八个手印,半生传奇!这面“功臣墙”,藏着“老班长”最深的骄傲……

时间:2025-07-09 15:31:00

在武警贵州总队某部,有一面特殊的“功臣墙”。每一枚手印,都代表一次立功。

“在这面墙上你有几个手印?”记者问。

“有八个。 这是一等功,二等功在这边……”

这位在墙上留下八个手印的老兵叫做李兴坤,是武警部队贵州省总队某部战士。从军25年来,他曾先后3次获得国家级表彰、3次受到全军表彰,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5次,官兵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老班长”。但他最骄傲的,并不是自己的军功。他带着记者走到一旁的手印前说:“看,这是我带出的兵。他叫罗桂仁,再瞧这个,是罗桂仁带出的兵,叫何加他,在无人机竞技中斩获单项冠军,记二等功。大家都说这就是二等功传承。我看到兄弟们的成长,觉得比自己取得荣誉还要有成就感。”

这位70后的“老班长”,把人生最美好的25年青春,都投入到了军营。带出百余名尖兵,完成百余次重大任务铸就的军功章里,每一枚都浸透着汗水与热血。去年李兴坤还被评为“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这样一个英雄人物,你能想象,25年前还是一位站在学校讲台上的授课老师吗?

李兴坤师范学校毕业合影

“我的家乡在湖南桑植,从小听爷爷奶奶讲家乡红色故事,对军营十分向往。”在李兴坤看来,好男儿就应该去部队。后来考进了师范学校之后,当时的军训教官给大家描述部队的点点滴滴,让他更加坚定了从军报国的理想。2000年,他放弃可以在家乡从教的机会,毅然决然走进军营。

“我们新兵到军营后一下车,特勤中队那块牌子就深深吸引了我,特别羡慕,我发誓我要进特勤中队。”然而身材瘦小、皮肤黝黑的李兴坤在新兵营里同批战友中并不起眼,甚至考核还屡屡“垫底”。

李兴坤说:“我来了就是想着好好干,第一次打靶没有上靶,做器械训练的时候又不协调,我就偷偷给自己加练,跑步悄悄地在里面穿一件防弹衣或者绑沙绑腿,我坚信笨鸟先飞。那时候压力很大,有一次跑步扭到脚了,班长喊我休息,那几天我坐在那里心都是慌的,害怕自己会比别人落后。”

这些努力,原武警贵州总队某支队干部、历任李兴坤接兵连长周虎都看在眼里。“他在训练场上异常地刻苦,别人付出一倍,他要付出三倍的努力。”

每当熄灯号吹响,训练场就成了李兴坤一个人的战场。两百个俯卧撑、两百个仰卧起坐、两百个负重深蹲和一百个引体向上是他每晚必须完成的“加餐”,而李兴坤所付出的努力,远远不止这些。两年后,他也如愿以偿地进入了特勤中队。

接下来,为了当上优秀的特战尖兵,他又继续做“拼命三郎”。40度高温的地面,李兴坤手握狙击枪一趴就是数小时。“狙击手在我们部队很酷,是‘战场幽灵’,所以我很想成为一名一枪毙敌的狙击手。有的时候训练一上午就为了打一发弹,汗水都是用斤来计算的,很无聊很枯燥,但随时要保持高度戒备,瞬间一出你就能拿下。”

爱琢磨的他设计革新了防暴无人机和同时上传多个画面的侦察系统。当他创新的空中侦察、攀登侦查、索降侦察三项侦察技术被总队推广运用时,他只说战场在变,兵就得跟着变。“每次配发新装备,我都感觉得到一件宝,它的性能参数、维护保养、操作使用等等,我就必须搞懂,以前会找座机打给厂家询问,或者和战友一起交流,因为当时很多设备都很贵,大部分精密仪器的维护保养都是我自己完成的。”

带兵场上,他是让年轻战士又爱又怕的“魔鬼教头”,武装奔袭要全程冲刺,据枪训练要纹丝不动。可当新兵扭伤脚踝还坚持出操,他又比谁都着急。正是这份“严”与“爱”,锻造了无数特战尖兵。队员何加他说:“李班长特别得严,像我们平时训练都会加重加练加长。但是我也很佩服他,现在一直在模仿他,指挥上、带兵上,都以他为标杆。”

但军旅荣光背后,是家庭的默默付出。部队忙碌的任务和训练,让李兴坤无暇顾及家庭,家里的事情全靠另一位战友。“我都是和他说,让他别担心家里,安心在部队好好干……”妻子任萍萍将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全都包揽下来,这也让李兴坤对“战友”格外愧疚。“我妻子很支持我,我们两个从来就是报喜不报忧,每次执行任务,我不会说,不想让她担心,家里面有事她也不跟我讲,不让我分心工作,我为她感到自豪,对她也亏欠了很多。”

用手机展示着去北京参加武警部队颁奖典礼的家庭合照,李兴坤滔滔不绝,他希望自己人生中每个高光时刻,都能够和家人一起共同见证。“爸爸特别厉害!我长大也要当军人!”孩子的军人梦,也是李兴坤最大的欣慰。

“干好自己的本职,保持一个士兵的本色,以前我立誓,要当一个好兵,现在我要带出一群好兵!”“功臣墙”的手印或许会褪色,但精神的图腾永远闪亮。从湘西少年到特战传奇,李兴坤用半生写就的答案,正“生长”在新一代特战队员身上。

通讯员:李锡敏 吴哲明 陈地杰

部分图片来源:武警贵州总队

记者: 李发静 朱美云 谢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