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8月27日)清晨5点,天蒙蒙亮,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茶农贺爱峰驱车70多公里来到太湖对岸,为栽种不到半年的5亩碧螺春茶树浇水——这些茶树不在云雾缭绕的洞庭山上,而是在与东山隔湖相望的吴江区七都镇的一片榉树林下。
今年3月,苏州吴江溇港园艺有限公司负责人徐雅萍从东山茶农手里,购入782丛树龄超10年的碧螺春茶树老桩,尝试异地种植。榉树林下的5亩地,成为茶树的“新家”。

碧螺老桩移栽后初绽新芽。苏报融媒记者 周悦磊/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碧螺春茶树选位种植,比“养人”还“刁”——老茶农知道,茶树就连从山上搬到山下,都不易成活;老茶客质疑,碧螺春走出洞庭原产地,还有那股“吓煞人香”么?
茶农、茶客所担忧的,徐雅萍心里比谁都清楚。但对于溇港园艺而言,茶树一旦移栽成功,不仅大量林地空间得以盘活,蹚出“林下经济”新路子,更能为碧螺春异地飘香提供样板。

榉树林下的碧螺老桩。苏报融媒记者 周悦磊/摄
记者了解到,溇港园艺共有500亩林地,以香樟树、榉树、栾树等树种为主。这几种乔木生长周期较长,且树间距较大,林下有大片土地可以利用。“同样在环太湖流域,碧螺春能在东山茶香满坡、享誉全国,为何不能在七都扎根生长、异地飘香呢?”徐雅萍说,茶树长得矮,喜阴,经济价值又高,正好种在榉树下,让大树给小树遮阳挡雨。
说干就干。在多次走访学习后,徐雅萍到东山挑选了10年龄以上的茶树老桩,棵棵带着原生土球、修去树头,从洞庭山上移栽到七都镇。得知茶树怕涝,她将茶树分为25垄种植,每垄之间开沟疏水。贺爱峰受邀扮演起了茶树“保姆”的角色,每周一次,从东山赶到七都,打理茶林……

贺爱峰在为茶树浇水。苏报融媒记者 周悦磊/摄
今年5月,茶农从落户“新家”的茶树上掐下嫩芽,炒了一小锅“炒青”。“即便不是明前茶,但是用80℃的开水一泡,还是那股子‘吓煞人香’,没错。”徐雅萍说。
一缕茶香让徐雅萍定了心,而茶树长势让贺爱峰吃惊了。
“小半年里,我看着这片茶树从东山搬种到这里,不仅成活率超80%,长势还比在东山好。看来明年清明前后,吴江也要有地产碧螺春了。”贺爱峰说。
沿着溇港园艺的林荫大道漫步,栾树林南边的5亩地上,翠绿的溧阳毛竹分外显眼。别看竹子今年5月才搬来,“落户”比茶树晚,但预计年后就能收获首批冬笋,届时,“春饮碧螺冬挖笋”将在这里照进现实。

栾树林旁的溧阳毛竹。苏报融媒记者 周悦磊/摄
守住绿水青山,才能培育金山银山。碧螺春跨湖“安家”,书写的正是“两山”理念的基层实践。“未来,我们将持续探索‘林下经济’新路子,让这片林地不仅产出农产品,更能创造生态价值和文旅价值。”徐雅萍说。(苏报融媒记者 王英 周悦磊/文)
编辑:钱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