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向文山马塘工业园区,数百块光伏板“苏醒”,把阳光转化为清洁电能,形成电解水制氢的关键动力。“电压稳定,方案可靠,供能高效……”获得2025年度新时代青年先锋奖的云南省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中心主任杨玺正在复盘可再生能源制备绿氢及耦合应用方案。这名38岁的能源高工正在为云南绿色能源的未来寻找新可能——将当地丰富的可再生能源与化工产业需求结合,利用绿电制出绿氢,用于化工产品再造,形成生产闭环。
当下,全球能源发展正从“资源依赖”转向“技术驱动”,转型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全球治理模式的重构。“这是全球发展的时代课题,也是我们这代青年能源从业者的终身课题。”杨玺说,“我们是云南建设国家清洁能源基地壮阔征程中的‘行者’。”
2016年,获得工学博士学位的杨玺进入云南省属国有企业工作,与云南能源产业共同成长。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云南成为全国重要的绿色能源基地和“西电东送”基地。杨玺说:“自己站在了青年创新的沃土上。”
扎根沃土,杨玺在深入研究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策划并申报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科技项目。“在云南新能源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的同时,光伏发电也给电网安全运行带来挑战,部分光伏电站的弃光率在某些时段达到了5%至8%。”杨玺介绍,面对这一困境,他带领团队创新提出“光伏+氢能+应用”的解决方案。
在马塘工业园区,“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系统控制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如火如荼开展。“氢能被称为‘终极能源’,但在实际应用中面临诸多挑战。”杨玺说,项目自主研发的电控系统解决了波动性电源与稳定制氢的适配问题,并实现氢气的就地消纳,探索出化工行业减碳的新路径,为新能源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奠定基础。
在大力发展新能源的同时,云南也在推动传统能源转型升级。杨玺团队参与研发的“700MW超超临界褐煤循环流化床锅炉应用研究”为低质煤高效清洁利用提供解决方案。“这不是简单的设备更新,而是整个系统的优化。”杨玺介绍,团队联合清华大学、西安热工院、东方锅炉等顶尖团队,在燃烧效率、调峰能力等方面持续创新,使全球首台套设备发挥出最大效能。项目投产后,单位煤耗可降低10—20克/千瓦时,年减排二氧化碳数十万吨,通过持续的“挖潜”,该装置将释放大能效潜力。
翻开杨玺的履历,成绩斐然:主持省级以上科技项目7项,发表论文50余篇,授权专利100余件,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3项,荣获多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他和其他“行者”一起,用脚步丈量云岭大地,在高原风电、光伏阵列、“茶光”互补、多能互补、载能产业、新能源材料留下实践痕迹;以技术为“禅杖”,在氢能、储能、煤炭综合利用、固废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力争掌握核心技术,形成应用示范。
云南网记者 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