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全球文明倡议:以文明对话应对时代之变

时间:2025-07-09 05:26:00

作者:张喜华、张耀军(均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文明阐释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

继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后,习近平主席又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强调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以聚同化异的大智慧、兼容并包的大胸襟、多元互鉴的大交流破解所谓的“文明对立”,也为以文明对话应对时代之变提供了智慧启迪,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2024年6月,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中国提出的决议,宣布每年6月10日为“文明对话国际日”。决议以全球文明倡议“四个共同倡导”核心要义为主线,明确所有文明成就都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倡导尊重文明多样性,突出强调文明对话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增进人类福祉、实现共同进步的重要作用,倡导不同文明间的平等对话和相互尊重。这充分表明全球文明倡议顺应时代潮流,加强文明对话既是应对当下挑战的紧迫需要,更是塑造人类共同命运的长远之策。

破解困局的迫切需求

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在科技、经济等领域成就斐然的同时,地缘冲突频发、单边主义抬头、逆全球化加剧等问题日益凸显,猜疑、分裂、对抗阴云不散,这与个别国家长期固守“文明优越”“文明冲突”等执念密切相关。身份政治和文明隔阂引发的内部动荡,也成为阻碍一些国家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的主要风险之一。世界银行在其2023年度的报告《发展的新时代》中指出:“到2030年,全球近60%的极端贫困人口将生活在受脆弱性、冲突和暴力影响的国家。”

与此同时,面对气候变化、重大传染病、网络安全、人工智能治理等关乎人类存续的议题,单凭任何单一文明的知识体系与价值理念都难以有效应对。不同文明在生态观、生命伦理、社会治理等方面都有各自的智慧。比如,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23年第六次评估报告强调,土著文明的生态智慧,如安第斯山脉“大地母亲”观,对气候适应策略具有关键价值。

化解冲突对抗需要文明对话,不同文明的治理哲学也需要通过对话实现互补融合,深化文明对话是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必然选择。

美好愿景并非空中楼阁

尽管挑战重重,当今世界也孕育着推动文明对话的有利条件,“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愿景并非空中楼阁。

互利共赢的纽带夯实文明对话的基础。深度交织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将人类命运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结起来,共同繁荣的愿景为文明对话提供了最坚实的利益基础。事实上,经贸往来、人员流动本身就是文明交流的一种形式,不同文明的成员在互动中能够产生理解与融合的需求。十余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实践的成功既在于基础设施的“硬联通”、规则标准的“软联通”,更在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人民的“心联通”。当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让一个个普通人拥有真切的获得感,交织在这幅蓝图之上的多种文明之间便能产生平等交流、互学互鉴的愿望,推动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实现共赢共进。

双多边交流机制开辟文明互鉴主渠道。在区域层面,东盟、非盟、阿盟、上合组织等均将文化合作纳入议程。近年来在中国的倡导和参与下,上合组织国家、金砖国家以及中拉、中非等文明对话活动有力推动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在双边层面,多国之间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成了机制化、常态化的交流网络。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在雅典成立;2024年,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在希腊成立,这是在希腊设立的第一所来自亚洲国家的古典文明研究机构。这些多边与双边机制,为官方与民间对话搭建了稳定可靠的制度框架。

技术赋能破除交流壁垒。数字技术的爆发式发展极大地压缩了时空距离,在线教育、虚拟现实等技术平台使得跨越山海的文化交流变得及时且低成本,数字技术正在重构国际人文交流形态。比如,截至2024年底,“数字敦煌”资源库在全球有超过78个国家的2200万人次访问,全球观众能够沉浸式领略丝路文明。

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

近代以来,西方认为其现代化模式及价值体系是“普世”的,非西方文明常处于从属或被审视地位。“西方中心”的话语霸权扭曲了真实世界的文明图景,导致一些发展中国家陷入发展困局、精神迷茫与身份焦虑。

相互尊重、平等对话是打破认知藩篱、让各国人民自主探索发展道路的基石。全球文明倡议建立在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之上,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这超越了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为处理文明间关系提供了包容辩证的东方视角。

从更深层次看,现代化道路选择决定文明发展的价值坐标。中国立足自身文明根基,在开放包容中汲取人类优秀成果,成功探索出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对“现代化=西方化”迷思的拨正,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为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坚定文化自信、强化文化身份、符合文明特质的宝贵经验。基于此,中国同非洲国家开展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牵头成立全球南方智库合作联盟等等,积极促进人文交流和治国理政经验互学互鉴。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与全球其他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必将为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发挥重要作用。

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唯有坚持全球文明倡议,方可“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才能在人类文明百花园中实现“百花齐放春满园”的美好愿景。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09日 12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