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打破学段壁垒、构建协同育人体系,日前,天津天狮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泉州东里社区,组织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四个学段的学生走进天津市科技馆,以“实践赋能+分龄引导”的模式,将科技场景转化为思政课堂,让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家国情怀,在学段衔接中筑牢“纵向贯通、循序渐进”的思政育人链条。

“小朋友们,你们看这些齿轮转得多整齐!一个小齿轮动起来,大机器就能转起来——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是集体里的小力量,合在一起就能干大事!”在科技馆“机械互动区”,姜晓涵老师以“小齿轮·大力量”为主题,为小学生们设计了一场“触摸式”课堂。通过亲手转动齿轮、观察机械联动,孩子们在游戏中理解“个体与集体”的意义,让“团结协作”的种子悄然萌芽。

面向初中生的“机器人·智托中国梦”课堂,则将科技馆内的智能机器人展品转化为“活教材”。王志文老师针对初中生好奇心强、对前沿科技兴趣浓厚的特点,课程聚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结合馆内机器人展项,深入浅出地讲解我国在机器人领域的发展成就(如大疆无人机、服务机器人等),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创新如何赋能国家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深刻理解“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激发他们投身科技创新的志向,用智慧“托举”民族复兴的梦想。

高中生的课堂上,刘璇老师将“中国航天员”主题课以杨利伟首飞、王亚平太空授课等鲜活案例为线索,从“训练中的极限挑战”讲到“太空中的家国守望”。“当航天员说‘时刻准备为祖国牺牲’时,我突然懂了,爱国是危难时的担当,也是平时的坚持。”一名高中生在课后分享中说,这样的课让“家国情怀”有了可触可感的温度。

而针对大学生,“以探月梦托举中国梦”主题课则立足更宏观的视角。赵扬老师结合嫦娥探月、天问探火等重大科技工程,解析“探月梦”背后的“创新基因”与“民族复兴逻辑”,引导学生思考“新时代青年如何在科技强国中锚定奋斗方向”。“探月工程从‘设想’到‘实现’,靠的是一代代人的接力。我们这代人,也得接好自己的一棒。”一名大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说,这堂课让“使命担当”有了具体的注解。

课程结束后,学生们在科技馆内自由参观体验,将课堂所学与现场展品、互动项目相结合,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了对科技强国与民族复兴关系的理解。他们纷纷表示,这种在科技馆里上的思政课特别有意思、收获很大,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
此次思政实践教育活动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一次创新尝试和成功实践。它有效整合了校内外教育资源,打通了学段壁垒,构建了协同育人的良好机制,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探索了新的模式。未来,天津天狮学院将继续深化馆校社合作,不断拓展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让思政教育更加“活”起来、“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