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吴刚
7月25日,两艘千吨级集装箱货船从江津珞璜港启航,分别驶向万州新田港和云南水富港。与此同时,涪陵白涛港—云南水富港、开州港—万州新田港航线同步发航。以上4条航线同步启运,标志着我市“千里轻舟”货运班轮正式开行。
笔者认为,此事的经济意义和文化意义,都堪称重大。这不仅意味着铁、公、水多式联运有了新的高效模式,它也标志着重庆这座因水而兴的城市,正在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重新激活其深厚的水脉基因,并为整个长江上游区域的经济一体化注入强劲动力。
说到脚下这座城市,我们总会想到它依山而建、傍水而居的独特风貌。事实上,在高速公路和铁路网络尚不发达的年代,长江与嘉陵江就是重庆跳动的动脉,货运主要依赖水路。彼时,万商云集,舟楫如梭,重庆的繁荣与崛起,正是来自其作为西南水运枢纽、物资集散中心的位置。
随着陆路交通的飞速发展,铁路、公路以其速度和灵活性,一度让传统水运退居幕后,但历史的规律往往蕴含着未来的启示。“千里轻舟”的出现,不是传统意义上航运的简单回归,而是对这种历史基因的激活或者说唤醒。它以多式联运为核心,通过“铁公水”的融合,串联起次支流航道和中小型港口码头,充分激活了那些或许已经闲置多年的港口。
想象一下,原本需要多次转运、耗时耗力的货物,如今可以借助高效衔接的模式,在长江上游如毛细血管般的航道中高效穿梭,最终无缝衔接到铁路或公路,直达全国乃至全球。这不仅提升了物流效率,降低了运输成本,更是展现了水运在现代物流体系中的魅力。
“千里轻舟”的意义还不止于此。放大看,它所激活的,不仅仅是重庆自身的水脉基因,更是整个长江上游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聚变器”。
回溯历史,水运的繁荣自然带动了沿江区域的经济联动。今天,通过“千里轻舟”构建的高效物流通道,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内陆省份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不仅仅是物流的互联互通,更是产业的协同、资本的融通、人才的流动,是一种更高层面的区域协同。
过去,内陆省份受限于交通瓶颈,外向型经济发展存在诸多不便。“千里轻舟”的贯通,打通了这些区域连接沿海、通达世界的水上高速,使其产品能够更便捷、更经济地走出去,外部要素也能更顺畅地引进来。
具体从重庆来看,通过“千里轻舟”,重庆不再仅仅是货物的中转站,更通过其深厚的水脉基因和现代化的物流网络,吸引着区域内的资源要素向更优配置流动,促进着区域间的协同发展和价值共享。带头开放,带动开放,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这正是国家赋予重庆的战略使命。
所以,“千里轻舟”项目不仅仅是一项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更是一次对重庆城市发展逻辑的深层再定义。它承载着重庆因水而兴的历史记忆,更为整个长江上游地区绘制了一幅协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新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