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江西瑞昌市第一中学一老师因3名学生未填报清华北大,怒斥其“以自我为中心”“完全以一己之心填报热门专业”,认为其是“教育的失败”,并因失望和愤怒解散相关微信工作群。

此事很快在网上引发热议。事实上,高考志愿该怎么填,每一年都会在舆论场中形成大讨论,而且到底该选喜欢的专业还是更好的学校,网友们的意见也从未达成一致。但这一回,面对“高考志愿未报清北”事件,大家倒是清一色地站到了学生这一边,这是为何?
很多考生面临的问题表面上看是不知道哪个专业或者哪个学校好,但实际上是不知道自己热爱什么。不知心之所属,才会在各种外部意见之间动摇。但从媒体的报道看,三名未填报志愿的学生即使面对学校、老师的劝说也没有改变自己的决定,可见他们都已经下定决心,明确了未来的人生道路。因此,对于个体的选择不仅应该予以充分尊重,对于新一代年轻人的成熟和自信,更应该予以充分肯定。
回过头来看,公众关心的另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老师非要学生填报清华北大不可,甚至所谓“清北团队合作微信群”又是怎么回事呢?
从校方发布的情况说明看,怒斥学生的老师已经作出了深刻检讨,充分认识到个人行为的不当,并且已向学生及家长表达了诚挚歉意。其实,这位老师之所以会陷入激动的情绪,并不是因为其不关心同学、不想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而是因为其对教育的认识出现了比较大的偏差。
这些年来,部分地区对高中学校及其教师的评价陷入一种极端功利化的误区,一所学校考取清北的人数成为衡量该校当年高考成绩的主要指标。从根本上来说,这是异化教育的错误做法,不仅偏离了为人师的初心,更是对同学们成长的不负责任。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何多年来持续整治“高考状元”宣传乱象?其中的道理显然是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舆论应该批评的或许并不是个别教师或者学校的“失误”,而应该关注功利化与单一化的评价体系会给教育带来怎样的负面效果。
令人欣慰的是,3名学生已按照自己的意愿填报志愿。但这场风波留给公众的思考却不应该止于此。高考很重要,但高考成绩和专业选择都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这早已成社会的共识。随着社会的开放、进步,我们应该越来越把大学和专业视作一位年轻人通向未来人生路上的“辅助装备”,让学生和家长们明白,能够起到关键作用的还是人本身。不管选择了哪所学校、哪种专业,人生都不会因此而变成一条按部就班的轨道。对于这个道理,学生和家长们都应该有更清醒的认识。
回望过去,考出高分的女孩钟芳蓉报考了北大考古专业同样引发了公众的热议。当年北大在回复钟芳蓉时说:“愿你在北大考古,找到毕生所爱”。这既是祝福,也体现了教育真正的本质——让心中各有所爱的青年成长为各个领域的栋梁之才。说到这里,人们为什么支持“高考志愿未报清北”的学生,答案也已经非常清楚了。
文 | 金宇(资深媒体评论员)
编辑:王智韬
来源:金羊网